食養趣味在各個都市都有異曲同工的呈現, 記得前幾年, 旅遊至大陸洛陽,  在真不同餐廳裡 ,品嚐全席的洛陽水席, 其24道佳餚美味, 以御膳房用膳等級的食材, 與餐具及裝璜 , 及穿著大唐宮庭華服的招待人員裡,  發揮得淋漓盡致!


(洛陽水席 )

今日與一群好友供享佳餚,
在台北近郊的山間裡, 有這一家餐廳, 以食養觀念出發, 以幾道水席方式呈現, 再配以山林樹間景色, 繪 出宋朝理學書院的調性。







































餐廳主人 對我說:
這裡就是他努力經營,靜心養性、喝茶、 清談與飲食的園地

搬來這裡真的很好
不會再搬家
這裡是最後一站了











引申資料:


洛陽水席名店真不同




洛陽水席


     到過洛陽的人,不管尊卑高低,喜歡不喜歡,對於洛陽水席,總有深刻的印象——那普普通通的蘿蔔,那家家都可以成堆兒買的大白菜,怎麼就成了大宴中的風景?怎麼就可以成為名吃?怎麼就讓洛陽人那樣津津樂道?

  洛陽人談到洛陽水席,正如鄭州人談到鄭州燴面、開封人談到開封小吃,那是發自本真的一種熱愛。但洛陽人愛得更絕,愛得不分南北。他們管洛陽水席叫“洛陽三絕”之一,抬高到與龍門石窟這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國花洛陽牡丹並駕齊驅。

  在洛陽,三五朋友,一二知己,下了班或是在路上相遇了,常常一句話便衝口而出:咱吃水席去吧。

  據說,洛陽水席與武皇有關

   “‘洛陽水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傳說隋唐時期,為獲取上流社會的支援,僧尼們潛心研製精美的素食齋飯,款待頗有地位的施主。王公貴族食膩了雞 鴨魚肉、山珍海味,乍吃素食,倍覺清爽,味道新鮮,於是這素食湯菜和製作方法被帶入宮中,傳播到上流社會,經過改進加工,配上山珍海味,開始登上宮筵和官 場的大雅之堂。隨後一些講排場、擺闊氣的庶民百姓又把這素食葷做的湯菜搬到民間的筵席上,這就是洛陽水席的起源和雛形。”對於“水席”有著一定研究的洛陽 市真不同飯店有限責任公司李彥庭副總經理說,“洛陽是九朝古都,名聞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所特有的‘洛陽水席’,也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

   據說,洛陽“水席”的馳名,與女皇武則天有關。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注重從中小地主和社會下層選拔官吏,大力打擊豪強勢力,使社會 矛盾得到一定的緩和,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但是均田制日漸破壞,大批農民離開土地,社會矛盾又日漸尖銳化,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越來越厲害。身為一 國之君,女皇武則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想治理好國家。她多次離開長安,到外地巡察了解民情。

  有一次武則天巡視洛陽,洛陽的地方長官就 以“水席”供奉,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武則天品嘗了這葷素混做、花樣眾多、清新可口的宴席,不僅自己讚不絕口,還詢問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臣子們見女皇喜歡, 當然都隨聲附和。由於武則天的竭力推介,水席就從民間進入了宮廷,每逢有什麼喜慶大典,武則天總以水席犒賞臣下,水席登上了大雅之堂。臣僚們群起仿傚,官 場上的宴請,也多用水席,因此唐代就把水席稱為“宮廷宴”、“官場席”。由於在宮廷和官府的盛行,水席變得更為普及,製作技術、花樣造型等也更豐富了。

   洛陽水席的頭道菜是“牡丹燕菜”,原稱“假燕菜”。所謂“假燕菜”,就是以他物假充燕窩而製成的菜肴。這個作假的源頭也發生在武則天身上。傳說武則天稱 帝以後,天下倒也太平,民間發現了不少的“祥瑞”,如什麼麥生三頭,谷長三穗之類,武則天對這些太平盛事當然是滿心高興,十分感興趣。一年秋天,洛陽東關 外一塊菜地里長出了一個大白蘿蔔,長有三尺,上青下白,這個異常大的白蘿蔔,理所當然被當成吉祥之物敬獻給了女皇。武則天很是歡喜,遂命皇宮禦廚將之做 菜,想一嘗異味。蘿蔔能做什麼好菜呢?但女皇之命又不敢不遵,禦廚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對蘿蔔進行了多道加工,並摻入山珍海味,烹製成羹。武則天品嘗 之後,感覺香美爽口,很有燕窩湯的味道,就賜名為“假燕菜”。從此,武則天的功能表上就加了“假燕菜”,成為武則天經常品嘗的一道菜肴。女皇的喜好,影響 了一大批貴族、官僚,大家在設宴時都要趕這個時髦,把“假燕菜”作為宴席頭道菜,即使在沒有蘿蔔的季節,也想法用其他蔬菜來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宮廷和官場的喜好,使得“假燕菜”成為一種飲食時尚,並極大地影響了民間的飲食習慣,人們不論婚喪嫁娶,還是待客宴友,都把“假燕 菜”作為桌上首菜,來開始整個宴席。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武則天的賜名逐漸湮沒,人們將之稱為“洛陽燕菜”,或簡稱為“燕菜”。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襲衣”,洛陽是著名的牡丹城,人們又將富有神奇傳說、嬌艷華貴的牡丹和燕菜結合了起來,形成更鮮明的洛陽特色。

   1973年10月14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參觀訪問,為了讓外國客人吃得高興,洛陽的名廚為他們做了一道清香別致的“洛陽燕菜”, 與往常不同,端上桌的燕菜只見一朵潔白如玉、色澤奪目的牡丹花,浮于湯麵之上,使其更顯得雍容華貴,吉祥如意,菜香花鮮,貴賓們一致拍手叫絕,周總理也風 趣地說道:“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來!”就這樣,人們後來又把燕菜稱為“牡丹燕菜”,菜以花名,花以菜傳,兩者相得益彰,名聲更大了。

  水席也可能是比丘尼所創

  實際上,洛陽水席各道菜的來歷,除了附會的傳說,沒人能真正說得清。

   按照現在的說法,“洛陽水席”全席共有三八二十四件組成,簡稱“三八席”。因仿製官府的製作方法,因而又叫“官場席”。“洛陽水席”二十四道菜,即八個 冷盤,四個大件,八個中件和四個壓桌菜。八個冷盤,一般是四葷四素。每上一個大件,伴隨兩個中件,叫陪補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

   “洛陽水席”最有名的菜“洛陽燕菜”,除了有關武則天“大蘿蔔”的傳說,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武則天在和皇后的權利爭鬥中,因惹怒皇后,皇后身邊的大臣 就勸皇后賜給武則天一杯毒酒,將她拋屍野外,也許是武則天不該亡,也許是太監毒下得少,被扔到荒郊野外的武則天半夜時分慢慢醒來,此時她又饑又渴,但身邊 只有蘿蔔,便隨手拔了一個,吃了下去,而蘿蔔有排毒功效,就這樣,武則天保住了一條命,後來回宮後,她便讓大臣做蘿蔔宴,武則天吃後說就像燕窩一樣,就這 樣燕菜產生了。

  還有一種傳說是名噪一時的素菜名師比丘尼梵正大師所創。

  只不過前一種傳說帶點兒神奇和美麗的成分,又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才廣為流傳。

   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堪稱我國大型風景花色拼盤的創始人。梵正烹制的菜肴十分精美。據北宋人陶谷的隨便錄《清異錄》記載:“比丘尼梵正,庖制 精巧。用鱸膾、脯、鹽醬瓜蔬菜,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就是說梵正曾經用腌魚、燉肉、肉絲、肉脯、肉蓉、醬 瓜、菜蔬等,黃紅色彩相雜製成景物拼盤。如果座上有20位客人,她就每人做一隻風景盤,而20隻盤子合起來,就成了王維輞川別墅的圖景模型,稱“輞川圖小 樣”,將菜肴與造型藝術融于一體,菜中有山水,盤中溢詩歌,“秀色可餐”。

  ”洛陽水席”的別樣特色

  實際上,按照相對科學的解釋,水席的產生,主要是由洛陽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洛陽四面環山,瓜果稀少,因此民間官場多食湯類,往往把主副食放在一起烹調,煮成稠湯,一起餐食。這種飲食方式影響到宴席上,就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土特 產為原料,精心烹調而成的富有地方風味的‘水席’,這個形成過程也決定了水席的主要特點:葷素兩有,素菜葷做,有冷有熱,五味俱全。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 各人的承受能力,配製出價格高低不一的套菜,因而又有‘經濟實惠,好吃不貴’的美名。”李彥庭說。

  李彥庭解釋,所謂“水席”有兩個含意:一是每道菜離不開湯水;二是菜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換一道,像流水一般。

  與其他著名的宴席,如“滿漢全席”、“全羊席”、“魚翅席”不一樣,已有上千年曆史的洛陽水席,整個宴席由24道菜肴構成,除八個冷盤的下酒菜外,其餘八碗、四件和四個壓桌菜,件件有水,樣樣帶湯,色、味各異,別具一格。

   和其他地方的大宴相比,洛陽水席有著自己的特色,一是有葷有素,素菜葷做,以假亂真,有冷有熱,鹹、甜、酸、辣俱全。它可以根據設席者的經濟狀況靈活多 變。高檔次的可以取山珍海味作原料,低一點的一個豬頭便可以辦一桌水席。二是有湯有水。吃起來熱熱乎乎,適宜北方人口味。由於多用酸、甜、辣做調料,所以 南方人吃起來也頗感可口。三是上菜順序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一年四季的色調也各有不同。大體上是冬重、夏淡、春翠、秋黃。

   歷史上,老“洛陽水席”有高檔、中檔和普通之分,高檔水席冷盤五葷三素:滷肉、白斬雞、虎皮蛋、*燒肉、黃膘肉、蓮菜、芹菜、花生米。四大件有燒三樣、 五柳魚、料子雞、八寶飯。八小件有:魷魚卷、炒蝦仁、辣子雞丁、鍋燒雞、生汆丸子、拔絲甜菜、銀耳湯、白菜卷。壓桌菜有:腐乳肉、蔥扒虎頭雞、洛陽燕菜、 海米燉白菜。

  在製作方面,洛陽燕菜處處透著功夫,除了主料和輔料的嚴格要求外,洛陽燕菜要經過六道工序,首先要將大蘿蔔洗凈,切成細 絲。放冷水裏浸泡,用綠豆粉拌勻,攤在籠屜上,蒸五分鐘。然後取出蘿蔔絲,放涼。放入溫開水中泡開,撈出,灑鹽水,再上籠蒸透,取出備用;沸水焯肉絲,去 盡血水。將魷魚絲、海帶絲也放入沸水中略焯,撈出瀝幹水分;將海米放入紹酒中,使之漲發,變軟;將炒鍋放火上,加入雞湯。然後放入肉絲、海米、水發蹄筋 絲、玉蘭片絲、海參絲、魷魚絲和紫菜絲,加入紹酒,煮沸。最後再加入蘿蔔絲、雞絲及味精、精鹽,再燒沸。盛入大碗(海碗),淋上香油,放上香菜和韭菜段才 能上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酒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