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Jp4reixvnRumffVJaItCg  


我澈夜看完這一部片, 已是清晨四點鐘,
在蕭邦的音樂裡,
完全化作男主角,
驚濤駭浪地躲著德國納粹的追捕,
眼見一步步地,
不知不覺地被限制著生活方式,
到最後全家人跟著一個個車廂送上集中營...

以前的電影
讓我們看這段歷史,
多半是看到德國納粹很凶狠地押送一群群的猶太人入火車 ~~
很難得這部電影, 詳細地慢慢地,
以一位彈鋼琴普通人的眼中來看,
他自己與父母弟弟妹妹在德國入侵後的遭遇

最近我才說過: 法國在二次大戰面臨德國入侵時,, 因為政府採不抵抗, 所以德國入侵後, 法國人死傷比較不慘重, 古建物也得以保存 。

不過, 現在看到這部電影, 發現 外國軍隊入侵, 所帶來的生命威脅與恐懼, 是難以想像的駭人!

因此,我更能瞭解在戰爭時期
被日本人抓夫去當兵的台籍老兵 有漢人有台灣原住民~~ 也有在國共內戰時 被兩軍抓夫去征戰生死一瞬間 離鄉背井孤苦單人渡此一生~~

還有幾位長輩們常嘆: 因為日本人
所以離開富庶的童年家鄉 輾轉流離大半輩子 ~~

 呀! 中國人的苦難呀!

我們要國富才能民強! 不要再內鬥了! 不要只問省籍與政黨了!不要內耗了! 大家齊力呼籲將經濟與國民財力提升起來!

最起碼也要:
不要讓日本人
入侵我們的領海來
不讓漁民生活受到日本自衛隊的欺壓!



*********************************************************************************************

維基百科 戰地琴人 
戰地琴人》(The Pianist)是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導演的一部以德國納粹侵略波蘭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遭遇的故事片。電影取材來自波蘭猶太作曲家鋼琴家華迪洛·史匹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回憶錄。

2002年,《戰地琴人》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2003年,《戰地琴人》又奪得三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和最佳男主角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



劇情介紹:

華迪洛·史匹曼是一個知名的波蘭籍猶太鋼琴家,他任職於華沙廣播電台。但是他的世界卻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被納粹德國侵略而完全改變。1939年,噩夢開始了。首先,史匹曼所工作的廣播電台遭受炮彈襲擊。但是,回到家裡後,他和家人聽到電台裏面說英國已經向納粹德國宣戰。在場所有人都很慶幸,以為戰爭會很快結束。

 

但是事實並非史匹曼家想象的那樣:猶太人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了。根據當時規定,猶太家庭不可以存放超過2000巴索玆(前波蘭的貨幣);猶太人上街需要戴顯示他們身份的大衛之星1941年,他們被集體驅逐到了華沙的猶太人區。在這裏,他們面臨飢餓、人格侮辱和對死亡的恐懼。不久,他們又被集體押送到了集中營。但是,一個朋友救了史匹曼。他沒有去集中營,卻和家人永遠的分開了。為了生存,他在納粹德國的建築工地當勞工。後來,他逃離了這個工地,隱居起來,接受一些好心的波蘭人的救助。

 

在這段躲藏的時間里,他目睹了眾多納粹的暴行,包括大規模屠殺、焚燒等等。一次,他親眼目擊了還留在平民窟的猶太人開始反抗,但是最後被納粹軍隊攻破,並進行了大屠殺。

 

又是一年過去了,華沙的生活環境更加惡化。波蘭人進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反抗,以致於華沙的人口急劇減少,使皮爾曼一次又一次的面臨死亡。

 

在此期間,史匹曼曾多次逃離。一次更被一名德國婦女識破他是猶太人,幸好來得及逃,得到朋友的幫助和接濟。

 

後來,史匹曼所居住的公寓遭到納粹坦克襲擊,他不得不逃離那裡。史匹曼四處尋找食物和水源,最後在德軍的大本營裡找到了一罐醃製的黃瓜。由於沒有開罐工具,他使用鐵矛等工具試圖打開罐子。巨大的聲音驚動了納粹軍官豪森菲得(Wilm Hosenfeld)。豪森菲得認出史匹曼是猶太人。在被問及職業時,史匹曼說自己是一個鋼琴家,於是被邀請演奏一曲。史匹曼演奏了蕭邦的曲目,他的琴技使得豪森菲得無比驚訝。豪森菲得軍官最後決定幫助史匹曼躲藏,並定時給他提供生活必需品。

 

幾個星期過去了,納粹軍隊被蘇聯紅軍趕出華沙。在撤退前,豪森菲得軍官把他的大衣給了史匹曼禦寒。這件大衣卻差點要了史匹曼的命。當他最後逃出躲藏的閣樓時,被紅軍士兵誤以為是納粹軍人,差點被開槍打死。史匹曼最後被確認是波蘭人,一切恢復了平靜。

 

附近一個集中營被解放了,但是豪森菲得軍官和一些的納粹軍人卻被抓起來成為戰俘。豪森菲得軍官遇到一個猶太音樂人,乞求他聯繫史匹曼來幫助他,但是這個猶太音樂人卻沒有聽清楚豪森菲得軍官的名字就被紅軍戰士打斷。史匹曼回到了華沙廣播電台。當他聽到了豪森菲得軍官的消息後,試圖回去尋找,卻再也找不到了。電影以史匹曼在大型音樂會演奏蕭邦的曲目而結束。字幕顯示史匹曼2000年華沙去世,豪森菲得軍官1952年死於蘇聯戰俘營。

 

 

**********************************************************************************

 



13/30├戰地琴人:琴音猶在,故國不堪回首。

一 八三零年華沙起義,蕭邦(Frederic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寫下了升C小調夜曲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1830),那時他的祖國同胞們正在華沙接續俄國革命的火種,點燃熱血,走上對抗俄國的道路,人在巴黎的他,手握著是友人在他離去時送上的波蘭泥土,滿 心渴望革命成功,但怎麼也沒有想到俄軍對他親友同胞們的鎮壓,是如此的殘虐。

可他絕對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有一位鋼琴家在華沙電台的錄音間裡,彈奏著這首曲子,遠處的戰火再一次向祖國襲來,那鋼琴家代他領受到波蘭被戰火肆虐的慘狀……甚至繼而拍成了電影。



這 便是《戰地琴人》The Pianist,這部電影是羅曼‧波蘭斯基根據波蘭籍作曲家、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兒子以父親日記改寫的自傳體小說編著開拍而成的,但是這電影不單單指是根據書中的描述情節,有不少畫面,其實也是導演波蘭斯基當時的感 觸。

因為一九四零年,他的雙親被送去集中營,在他們被抓之前,他的父親費盡心力地讓他逃走,要他「快走,不要跑」地從猶太區逃出去,那年他才七歲,戰後離開祖國近40年,才終於回到波蘭來,但是一回來,便是著手拍攝這部說著戰爭殘酷的電影,去面對自己遲遲沒有勇氣去看的傷口。

在上一篇文章,說到俄國文學改編的電影,用上了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電影來表現憂慮與陷入愛情時的歡樂,呈現多重複雜的俄國風情。《戰地琴人》的音樂主題便毫不分說地由蕭邦的鋼琴曲貫穿全劇。

一是依史實來說,當年Wladyslaw Szpilman確實是在華沙電台的錄音間錄音時,那時德軍的炮火正無情地轟炸著華沙,他所演奏的曲子便是蕭邦的升C小調夜曲。二是作為一個演奏 家,Szpilman最拿手的演奏曲目就是蕭邦的作品。三則是因為蕭邦的特質,有著鋼琴詩人雅稱的他,其實是一個渴望祖國能革命成功的波蘭人,他的作品也 極富有波蘭民間曲調的特色,有誰比他更能代表波蘭呢?

他的作品極富詩意與他想要表達的渴望,在那個遠離祖國,悲憤自己的病弱身體無法扛起革命槍桿,他所有的心力都只能在音樂中,將其化成一篇篇的祈禱,希冀祖國能脫離他國凌虐。

然而,一百年前彈奏著這樣的渴望,可一百年後,琴音猶在耳,但故國卻是讓人不堪睹目。


音樂曲目:
01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1830)
這首就是男主角在錄音間彈琴,可是外頭德軍的炮彈連連落下的背景音樂──升C小調夜曲。



音樂曲目:
03 Nocturne In C Minor, Op.48, No.1

***********************************************************************************************
戰地琴人

潛逃31年 名導波蘭斯基領獎被逮
 
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圖/美聯社

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30多年前與一名13歲少女發生性關係被訴後逃亡,26日從法國抵達瑞士參加蘇黎世影展領取終身成就獎時,遭瑞士警方逮捕,恐被引渡回美國受審。


76歲的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準備27日接受影展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6日抵達蘇黎世機場時,瑞士警方即協助執行美國的逮捕令,將他逮捕。瑞士司法部表示將在收到美 國正式要求後決定是否引渡波蘭斯基到美國受審,波蘭斯基也可就他被捕或被引渡向瑞士法院抗告。


蘇黎世影展主辦單位邀來貴賓致敬表揚卻害他被捕,尷尬的發表聲明說,對於波蘭斯基被捕感到震驚與難過,將無限期延後頒發該獎。


1977年,波蘭斯基被控利用拍照機會,在演員傑克尼柯遜位於好萊塢的家中提供毒品和酒精給當時僅13歲的珊曼莎‧蓋默,且和其發生性關係,隨後遭蓋默控告。波蘭斯基於1978年被捕,在牢裡蹲了42天,接受精神鑑定並認罪,但在法院宣判前逃離美國定居法國至今。


猶太裔的波蘭斯基出生於巴黎,而法國和美國的引渡協議不包含波蘭斯基觸犯的罪名,因此法國拒絕引渡他到美國。法國文化部則對波蘭斯基被捕表示「非常遺憾」,法國總統沙克吉希望此案迅速解決。


波蘭斯基曾爭取美國法院撤銷該案,表示該女雖未成年但已有性經驗,且在對方同意下發生關係,他並指控此案原審法官(已過世)和他達成認罪協議不會判他監禁,後來卻有意食言,他才會逃亡。但因波蘭斯基未出庭,洛杉磯法院的法官已於今年5月駁回他的要求。


1968年波蘭斯基以「失嬰記」(Rosemary's Baby)成功打入好萊塢,翌年他懷有身孕的第二任妻子在家中慘遭邪教徒殺害,他傷心地離開美國,多年之後才以「唐人街」(Chinatown)重回好萊 塢,2002年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他因此案不敢出席領獎。


去年波蘭斯基的律師團更改訴訟策略,希望法院改以「行為不檢」罪名判決。控告波蘭斯基的蓋默已和他達成私下和解,也希望這件紛擾30多年的舊案能夠結束。



*************************************************************************************************

好片,不過在好萊塢所造成的市場壓力下

 

大家似乎認為這樣題材的電影

 

好像已經變成了非主流!

 

但說真的

 

要來談談人生體驗、或是感受刺激場面等等...

 

二次世戰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

 

還是最好發揮的題材

 

可惜在眾多經典名片的洗禮下

 

我們總以為已經足夠了

 


戰地琴人

 

這部片就是這樣出現了

 

可說是非常〝另類〞

 

但對我來說他真是市場的一股清流

 


因為

 

它讓我充分地認識了

 

當太平社會一但發生戰爭之後

 

老百姓的我們會如何的過日子

 


片中的主角是一位可貴的音樂家

 

但整部片他卻一點也不可貴

 

因為會彈鋼琴這樣的〝專長〞

 

在戰爭中根本就沒用

 

而且導演一直在暗示:

 

隨便一個劇情轉折,我們的主角就會死於非命,哪裡還有什麼偉大的鋼琴家!

 


所以

 

除了一開始一點點的小彈之外

 

我們很少看到男主角〞專長〞的展現

 

也許片名本身就是個諷刺

 

鋼琴師

 

哪裡有?

 

我只看到一個為了活下去

 

而積極逃亡、毫無鬥志的膽小鬼而已

 


而那些幫助過主角的朋友

 

才是成就這一切的幕後主角

 

每一個階段

 

都有個貴人:

 


在鐵路旁拉他一把的猶太警察

 

在勞改營幫他逃出去的同志

 

在外面給他地方躲的老朋友

 

定期送東西給他的陌生人

 

當然

 

最重要的是願意放他走的德國將領

 


尤其是最後一位不該幫他的人

 

那種感謝是無法言語的

 


還好

 

音樂可以表達

 

於是

 

在一堆戰爭的殘酷畫面之後

 

鋼琴師演奏了一曲我無法形容的樂章

 


當他

 

將手放在鋼琴上時

 

沉默的那一刻

 

我似乎已經聽到了音樂

 

而第一個和絃彈奏出來時

 

我跟德國將領就已經被他的音樂征服了

 


〝讓這樣的音樂消失,是一種遺憾!〞

 

我想這是德國將領的想法吧!

 

也解釋著為何他會一直幫助他度過戰爭

 

雖然說戰爭是殘酷的

 

但我也因此看到了美好的樂章

 

由於最後的字幕畫面,配合著鋼琴師的一場表演,所以,很神奇的,我們六個人就像是被催眠一般的坐在那裡,一直到字幕放完,真是一次非常奇特的經驗。

 

(轉載優秀文學網:www.yoshow.com)(


***********************************************************************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是世界影壇的獨行怪人,《戰地琴人(The Pianist)》是一張雙面鏡子,讓人看到了他,也看到了自己。

首先,它映射出波蘭斯基一身電影夢想的源頭和精華的終結。

只有對照《戰地琴人》和他的童年回憶錄,才會赫然發現波蘭斯基闖蕩影壇四十年,一路走來貫穿著銀幕上下的那種神秘、玄奇、宿命、陰森和詭變的影像與戲劇張力,其實都可以在本片中找到出處:原來,納粹鐵蹄下的童年陰霾,是這麼強烈地主宰著他的心靈和魂魄。

 


 

 

影迷可以從男主角史匹曼(由好萊塢影星Adrien Brody飾演)困居斗室中不敢出聲,像老鼠一樣搜尋食物、緊抱罐頭不放的「貪生」德性,突然就明白了凱薩琳.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在《反撥(Repulsion)》中幽禁在房間內,為什麼會看到那麼多的恐怖幻像;影迷可以從猶太人無端從雲端跌上砧板,隨時被納粹取命蹂躝的命運,明白為何他會在顛沛流離,逃亡法國的時刻選擇拍攝了《黛絲姑娘(Tess)》,原來電影中的美麗黛絲(由Nastassja Kinski飾演)莫名其妙地被地主遠親和至親丈夫玩弄與拋棄的宿命,就是他亡命天涯的心情吶喊。

 

 

 

其 次,這面鏡子拒絕了史匹柏「呼天搶地」式的史詩體裁,改採類似「流水賬」的電影「散文」文體,採取泠靜、低調和節制的語調,以當事人「現身說法」的心情訴 說著猶太人被粹納和蒼天踐踏的歷史浩劫,挑戰著被好萊塢電影「煽色腥」文法洗腦的世人觀賞品味,也映射著人性的無知與麻痺。

 

 

 

 

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當年籌拍《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時第一個浮上心頭的執行導演就是關過集中營,對納粹毀家滅國血仇有切膚之痛的波蘭斯基,但是他拒絕了,理由是那樣一部強調畫面震撼和悲涼氣氛的史詩,符合史匹柏的調調,卻不適合他。

 

 

 

雖 然他曾經在槍口下倖存,曾經陪伴著饑餓與恐懼度過集中營與逃難的人生,但他無意以「煽情」或「催淚」的戲劇手法用「噩夢」來「娛樂」觀眾,那段無情歲月裡 被扭曲被折磨的人性,已經讓「英雄」和「壯士」成為最空洞的名詞,當「時窮節乃見」已經淪為口號,活下去熬過去才是唯一的意志時,卑賤、挫敗和羞辱都已直 接寫進細胞底層時,事後的粉飾包裝又有什麼意義呢?

 

 

 

電影根據波蘭鋼琴家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死裡逃生的戰時回憶錄改編而成,史匹曼的兒子在回憶錄的序篇中曾經說他的父親「一直對戰時遭遇絕口不提」,史匹曼在戰後就寫下這本回憶錄,只是為他自己而寫...讓理智與感情得到解放...讓他能繼續活下去。」這幾句話不但點出了劫後餘生的受創心靈症候群,也直接打造了電影的基調。

 

 

 

「清泠」與「節制」是《戰地琴人》最鮮明的美學態度,這不但是忠於史匹曼回憶錄的「枯乾」本色,同時也是悲情猶太人「無語問蒼天」的宿命再現。

 

 

 

史匹曼是鋼琴家,但是真正的鋼琴技藝表演,只有片頭短暫的電台錄音、月光下為德國軍官彈琴和片尾的舞台獻藝三場,其他,不是彈給很想附庸風雅,其實卻是音盲的餐廳客人聽,就是只能憑著想像的樂聲,在不能出聲的禁閉空間裡作勢彈琴...作曲家基拉(Wojciech Kilar)替電影寫下非常深情的主題旋律,但是他也只在史匹曼遊走於猶太人管制區時偶而用了一下,其他時候波蘭斯基都避開了音樂的煽情(相對之下,史匹柏則是一路用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音樂煽到你熱淚盈眶,擂心捶胸不可),波蘭斯基選擇用理智和低調處理歷史悲劇,其實也就是面對自己童年往事時最誠實的態度。

 

 

 

 


生命無常,造物主更少垂憐卑微芻狗,所以電影裡沒有抗暴英雄,也沒有人道勇士,史匹曼翻牆而過,驚見波蘭廢墟的那一幕,就是人類殺戮史的見証與紀錄。

 

 

 

波蘭斯基的電影從來不想讓人開心,卻能夠讓人仔細檢視自己道德和人性的創口,他不會在傷口上灑鹽,卻要你慢慢地舔血療傷。


  摘錄自 藍色電影夢 他的電影影評與感觸令我激賞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3/post-91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酒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