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滬尾砲臺  是清朝時期留下來的古蹟。它在淡水河口北側 ,也是在一滴水紀念館的左邊上,那一天也開心地走進這砲臺古蹟




北門鎖鑰













滬尾砲台  現址位於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4號。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四周景觀盡收眼底,可惜今為樹木所遮。砲台西側為淡水忠烈祠,東側為台灣高爾夫球場,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現定為國定古蹟--二級古蹟

   西元一八八四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西元一八八四年八月一日,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就此展開「中法戰役」,此戰役亦稱「西仔反」。當時台灣巡撫劉銘 傳,發現淡水的重要性,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因此決定棄守基隆,把兵力改移至淡水。當時清朝曾在淡水的沙崙、中崙、油車口先後修築砲 台,但在清法戰爭時,法艦砲轟淡水,這三座炮台幾乎被法軍摧毀。

  劉銘傳任命提督孫開華,負責整修淡水防禦工事,以填石塞港,佈置水雷,建造 城岸,修築砲台。 十月八日 時,滬尾在孫開華帶領的清兵及地方士勇所組的義勇軍,奮勇抗敵終告擊退了法軍。而淡水居民為了憑弔在中法兩軍交戰中陣亡的將士,所以定農曆八月二十日為 「中崙白刃戰紀念日」,居民們都會以「拜門口」的方式,供奉祭品及上香焚紙錢的方式來祭祀,此祭祀至此仍未間斷,延續百餘年。

  清法戰爭後, 劉銘傳深知台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遂加強台灣海防的建設,所以決定在各個海口增建砲台以利防禦。劉銘傳知道中國砲船、科技、訓練方式,皆遠遜於外國的船 堅砲利,所以就採取「師夷之長以制夷」,希望能學習到外國先進的技術,所以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於一八八六年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其中,滬尾有兩座砲台,一為「北 門鎖鑰」,即今之滬尾砲台,另一為「保固東瀛」,但今已不見其遺跡。劉銘傳還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砲三十一尊,並全數安裝於這十座 新砲台上。光緒十五年(1889)大砲安裝完竣,但是滬尾砲台實際並未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也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唯一碩 果僅存的一座,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而到了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砲台內的四門大砲(所以現在砲台內已經沒有大砲了,現今仍遍尋不 著,懷疑當初為日軍所熔),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台灣光復後,滬尾砲台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1985)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精省後 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












解說員 將當年清軍巧勝法軍的光榮戰事, 講得既完整又生動有趣!他說當年這砲臺的威力讓法軍不敢從淡水河進入, 況且淡水河道內居民們全力佈水雷...就是在最窄的河面底下沉入幾條船 內放炸藥機關 讓船的船峗稍為冒出水面、一旦法船敢進港 就會觸動爆炸...

讓我想到幾位長輩,曾敘述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美軍在基隆港外海也有佈雷,主要讓日本軍艦難以進出! 致使當時要從大陸搭船回台灣的客輪, 開到基隆外海時,要行行停停一個月,才進得了基隆港。

這位解說員告訴我們說:今年十月份就會有居民一起穿戴起法軍或者清兵服飾 ,演起當年兩軍交戰的戰事!歡迎眼前的遊客,屆時也來參加一個角色!

真有這樣的活動, 應該廣為宣傳, 一定可以吸引很多遊客前來, 大大地帶動淡水地區的觀光產業。






牆璧上一個個凹洞是用來架木板,隔層用的!






































引申資料:

滬尾砲台
   位於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為建造於1886年的火炮砲台。佔地約8公頃的該砲台興建者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所建造,建造目的為捍衛台灣淡水港。

該砲台雖停用多年,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保留狀態頗佳,不但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砲台數座。因此,中華民國內政部特地經此砲台列為台灣第二級古蹟。

淡水舊地名為滬尾,其意有幾個說法,有一說法「滬」是指口袋形狀的低牆,漁民藉以捕魚之用,「尾」則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說則是指由閩南語「雨尾」諧音演化,因為觀音山、淡水河一帶下雨,到此地後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滬尾開發可追溯的最早歷史是在西班牙時代,也曾在此建造砲台,所以滬尾砲台也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基地。


據記載,鄭成功 佔領台灣,趕走荷蘭人,當時的荷蘭駐軍,便放火將堡壘燒毀,並將大砲破壞。


清朝 嘉慶年間,淡水延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1808年(時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年(時嘉慶十七年)並在現址興築砲台。


中法戰爭 後,清廷命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使於全台重要海口地區興築砲台基地,計有基隆、滬尾、安平、旗後、澎湖等五處,共十座砲台,憑藉以禦外國軍隊。


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國民政府來台後,重新賦與滬尾砲台國防任務,並派兵駐守,後於民國七十四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定,將滬尾砲台定為二級古蹟,整修後開放民眾遊旅。

1884年清法戰爭後,臺灣巡撫劉 銘傳發現淡水的重要性,為加強臺灣海防,決定於各海口增建砲臺,乃以「師夷之長以制夷」方式,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新式砲臺,更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砲安裝於砲臺內。滬尾砲臺現定為二級古蹟。


正門上方由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門額依舊清晰完整,外廓為兩道城牆,厚實的 砲臺子牆堅若磐石,內層則為昔日士兵寢室、儲藏間、辦公室等。目前已開放為展示空間,陳列著關於淡水的老照片以及與砲臺相關的史料。走進城門後,偌大的砲 臺內埕呈正方形,循著甬道上行,便可參觀炮座區,大砲已不知去向,但殘存的基座仍可令人感受到當年的軍事布局。甬道上的屋頂早已被大自然的綠意所覆蓋,整 排的苦楝樹於四季為此建築展現不同的風情。


走出營門後,砲臺解說人員也推薦遊客繞行壕溝,體驗砲臺的高聳外觀,更可順著砲臺西側隱密的階梯爬向土丘,在此處便可從林蔭間看見砲臺居高臨下的景致,也可回頭看見剛剛走過的砲臺西側甬道屋頂喔。


年代︰1888年(清光緒14年)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30 ~ 18:00(17:30停止售票)


休館日:每週一、農曆除夕、初一及其他館方公告時間。


費用:全票20元;優待票15元;另有團體優待票。


交通資訊

  1. 大眾運輸:
    1.搭乘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轉乘公車紅26公車或836遊園公車→至滬尾砲台站下車即可。       
    2.搭乘國光客運或基隆客運基隆-金山-淡水線→於淡水捷運站下車→轉乘紅26公車或836遊園公車,至滬尾砲台站下車即可
    3.搭乘指南客運北門-淡大線、樹林-淡海線,三重客運淡海-板橋線、淡海-五股-板橋線→於淡水捷運站下車→轉乘紅26公車或836遊園公車,至滬尾砲台站下車即可。



    自行開車:
     
    一、高速公路
    走國道 1 號(中山高速公路)從五股下交流道,往八里方向經 107 號縣道、103 號縣道、台 15 號省道過關渡大橋,進入淡水竹圍、紅樹林後,即可看到往淡海方向路標指示。
    二、省道
    (1)台北方向:從台北走台 2 乙省道,經過士林、石牌、北投,轉至大度路,過關渡大橋後,進入淡水竹圍、紅樹林後,往淡海方向即可看到路標指示。
    (2)基隆方向:從基隆方向走濱海公路至淡水者,可走台 2 號省道沿北海岸,經萬里、金山、石門、 三芝,即可看到往路標指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酒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