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年青活潑的年代正是日治的時期,很多當年的建物在今日,真正保存完整的不多,尤其文物,更是稀少與珍貴!

我走訪位於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的土地銀行,這歷史建築藝術價值高,是1923年在此開設的日本第一勸業銀行! 銀行本身一樓作為自然動物博物館 ,一樓內部裡頭有原來銀行的金庫,保留給來賓參觀 ,內容有難得一見的古早金庫大鎖大門,以及金庫內部的隔間與設備。
更迷人的是:常態展出1940年左右的台北城影片,其中將當年的建築街廓與行人都拍入鏡頭, 有穿旗袍的中國婦女, 有穿和服逛街的婦女們 ,她們都笑盈盈地自然路過, 可以見到路上車子不多, 人們行走的神態怡然!
裡面有幾部影片一直播送著,其中一部播送臺灣從1945年以來的金融史 ,影片裡敘說著:金元券...與舊臺幣與新臺幣中間的變革和當時的金融大事紀,與當時各階段的金融政要如何因應當時各個金融風暴 !如何籌組新銀行 與合庫 農會 合作金庫.. 等等事蹟!
我在這金庫展覽室裡,瀏覽照片影片時,耳邊一直有日語介紹影片內容,還不時有台北城被美軍轟炸的炮聲隆隆...燈光火紅...實在太有感覺了!好像我也正是生活在那個時期! 一邊看一邊想,要是下回找時間,去推著輪椅帶叔叔來參觀, 一定讓他開心地回味無窮!
因為不斷的下雨, 難得晴天,嬸嬸說等天晴才答應我開車來載叔叔到這土地銀行的展覽室參觀, 就在我這麼想著的兩個星期後, 叔叔就走了...也許在他的腦子裡,永遠有著他青少年在台北城的美麗回憶 ...
******************************************************************************************
酒一特別推薦好友去參觀, 這有別於 現代銀行金庫是電訊密碼鎖 定時才能開啟 ,土地銀行的金庫大門 是很老式的很有參觀價值 !
從前是 出納主任管一支鑰匙, 襄理管一支鑰匙 , 還要有人專管密碼 , 看那金庫大門很厚重 ,
比它還厚重的老古舊銀行金庫 就是 彰化銀行 西門分行 貳樓的金庫(台北是西寧南路) 大又厚重又是兩大扇門金庫大門 , 有機會可以觀賞得到的!
行史主要展示地點為銀行金庫室,官方的說法是因為「金庫為保存與分類有價證券、流通貨幣及重要契約書類的地方,在落實保存的功能前提下,金庫室成為一個可 進入的放大版保險箱,在建材、環境控制、防火防盜等現實功能考量下,成為今日所見,無法歸類為商業或辦公空間的特殊構造物。在勸業銀行舊廈轉型為博物館之 後,過去的歷史詮釋與闡明成了重要的課題,而金庫室則是最適當的說明舞台」。在進入金庫之前,會先看到厚重、複雜、堅固無比的金庫大門,看到門就很容易聯 想到裡面一定是藏著什麼重要的東西;進去以後,展示利用原金庫內部層架、櫃子及木箱改為展示櫃與展示空間,這著實令人印象深刻。記得去臺大檔案館的時候, 看到檔案館利用原本文件櫃改成展示櫃,這就讓我覺得能夠利用原本使用的東西來作展示,更能貼近氛圍與脈絡,此次在行史室看到利用原本的鐵櫃與木箱改作為展 示之用,就覺得比起放入重新製作的展示櫃更令人貼近歷史脈絡。
金庫展示主要有兩層空間,配合展覽主題與參觀動線,分為「土地銀行行史室起源」、「本館建築與所在空間的前世今生」、「金融機構之沿革」、「1930年代 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戰後土地銀行的誕生」、「伴隨國家經建發展的土地銀行」、「展望未來」等七個展區。一樓保留局部昔日的金庫空間原貌,密閉狹窄的 走道、貼上封條的木櫃、陳年的銀行帳冊等,無不勾起早期銀行的歷史記憶。館內展品包括銀行帳冊、放款號碼牌、行員手冊、土地測量儀器、土地改革史籍、公地 放領手冊及仿製的金塊與鈔票等,頗為有趣。此外,聽說這個金庫後來變成土銀的檔案庫房,所以解說員也會指著擺放在上層的帳冊跟我們講當時的情形,仔細想 想,金庫似乎也頗適合作為檔案庫房的。
忍不住從影片中,拍下幾個珍貴鏡頭 ..
斑駁的金庫內部 從前是帳簿室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電話:02-2314-2699
網址:http://www.ntm.gov.tw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0點至下午05點。
休館:星期一、除夕及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休館,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門票:全票20元、半票10元,並以服務大眾為主,任一館所購票可參觀土銀及襄陽兩館。
@@@@@@@@@@@@@@@@@@@@@@@@@@@@@@@@@@@@@@@@@@@@@@@@
土地銀行行史室所在地點乃位處昔日臺灣土地銀行所使用日治時期勸業銀行臺北舊廈金庫之中,勸業銀行臺北舊廈乃建立於昭和8年(1933年),根據行 史室內展板所示,明治44年(1911年)日本人將臺北城牆全面拆除,闢為三線道路,從建城到拆城,歷時僅28年,清代所建的天后宮、文廟、武廟、書院、 學堂、考棚及衙門廳舍皆遭到拆除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辦公廳舍、公園、博物館、圖書館、醫院、學校、郵便電信局、銀行商社、飯店旅館、市街道路等建 設,勸業銀行臺北舊廈即在這樣的過程中所建立。勸業銀行臺北舊廈特別的地方在於其建築風格並非希臘、羅馬風格,而是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並不刻意模仿任何 建築形式,沒有固定方法,僅針對比例平衡及美感),由銀行的建築課所設計,這在1930年代流行於臺灣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不僅臺灣少見,日本亦多難見! 此外,其大跨距的建築方式也是臺灣罕見。
1989年,內政部指定勸業銀行臺北舊廈成為三級古蹟(現為為縣(市)定古蹟),200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整修,在此之前,建築物於戰後由臺灣土地 銀行接收為總行使用,直至土銀轉至新大樓停止使用後,這醒目、獨具特色的建築曾有過長期封閉、被視為治安死角的過去,也因此一度遭建議拆除改建,會有今天 的規模重見世人,著實為許多有心人奔走與努力的結果。整修後的勸業銀行臺北舊廈乃改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使用,然產權仍歸土地銀行所有,並定名為「臺博館土銀 展示館」,於2010年2月21日開館。
臺博館土地銀行展示館一樓, 所展示內容主要以「恐龍」為主!館內最重要的核心地帶及「金庫」設置了土地銀行行史室,以告訴世人這個地方曾經是勸業銀行、曾經是土地銀 行的這個事實。
據土銀行史室展板上的說明,「原勸業銀行古蹟之修復、保存與再利用係由臺灣土地銀行與臺灣博物館共同合作完成。此古蹟涵蓋勸業銀行臺北分行到臺灣土 地銀行總行的銀行利史紋理,最後成為博物館空間,已經超越金融專業,邁入金融史與經濟史的歷史意涵,兼顧國家文化資產與歷史文化的保存」。整體行史室包括 了行史與修復兩區,行史區的部份,設置於金庫內,使參觀者「在金庫裡感受金融歷史,一種神祕空間與核心區位進行全面式的親身體驗,進入金庫如同走入臺灣金 融發展的時光隧道」,修復區位於建築物三樓,「古蹟構件搭配古蹟建築內的實地展示,讓這棟建築與歷史相互輝映,也讓台灣金融歷史有了 更深刻的表達方式」。
行史室從入口開始,就設置成早期銀行櫃檯,大家可以在櫃檯拿取介紹DM,蓋上紀念戳章,其中較為有 趣的部份在於行史室設計了「文化智慧儲存存摺」,按字面意思有點會被渾淆,基本上,就是一張紙,正面為土地銀行存摺的封面,背面為土地銀行存摺的內頁,中 間對摺,就變成跟存摺一樣的感覺,參觀者可將這張「文化智慧儲存存摺」放入補摺機內,出來後會在每個欄位打上文字,如日期、摘要等等。
仔細研究這存摺上的說明,總共有七行,星期一就會補在第一行、星期二就會補在第二行,以此類推。這樣的紀念品設計,成本低、效果好, 又貼合主題,實在令人讚賞!不過,換個觀點,要是文建會也可以設計這樣的東西(護照或存摺之類的),設置補摺機在每個文化景點,讓大家可以在不同的景點補 摺,對於推動文化應該頗有幫助吧。